4月15日,《杭州日報》頭版報道謝徑安·傳化農創村以“政企村農”合力共建模式,探索都市圈近郊鄉村振興路徑。
以下為報道全文:
說起未來鄉村的模樣,你會想到什么?是機器換人的現代農業、區域抱團的品牌塑造,還是數智賦能的民主治理? 最近,我頻頻刷到一個新詞——“謝徑安”。初見以為是人名,一打聽才發現,這竟然是蕭山區政府與杭州龍頭企業傳化集團,攜手浦陽鎮下轄的三個村謝家村、徑游村、安山村一起搞的一場“聯名”,要合力辦大事。
大事的全稱叫“謝徑安·傳化農創村”,從3年前就開始籌備了。賈祺,是傳化集團下派徑游村駐點的青年骨干之一。他告訴我,“謝徑安”團隊從最初的3人擴展至現在的30余人,帶來的變化可感可見。大家的共同目標是——將這里打造成現代農業的樣板地、產村融合共富的示范地和共建共享和美生活的向往地。
而實現這一目標的發展路徑,是“政企村農”多主體合力。主攻的方向,則圍繞農田里的新質生產力展開。具體來講,就是聚焦生物種業、高效生態種養、農產品加工三大產業方向,構建農業科創服務平臺,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對話間,賈祺帶著我走進了“謝徑安”的核心區塊——徑游村。這里有傳化與浙江省重點實驗室湘湖實驗室共建的種業聯合創新中心。不同的實驗室彼此緊挨著,過道上的金屬銘牌刻著001的醒目編號。向內一張望,架子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種作物種苗的培養皿。這些被農業專家們寄予厚望的種苗,會在旁邊的種苗工廠和試驗田里長大,是真正將實驗室建在了田間地頭——進門做實驗,出門見成果。
賈祺說,這樣的育繁推一體化模式,高效解決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問題,很受科學家們歡迎。這也是傳化20多年深耕高科技農業的優勢。由成熟的企業方引進技術、人才,搭建平臺高度關聯市場完成產業項目的孵化,而村子提供空間與文化,大家互補共贏,正是“政企村農”多主體合力成功的關鍵。
拜訪時恰逢油菜花與番茄成熟的季節。“最大的感受是數字化帶來的便利,除了極少數環節還需要人力外,都是機械來操作。油菜花過了就種向日葵和糯玉米,一年到頭幾乎沒啥空窗期。”浦陽鎮鎮民俞永奇,現在成了這里的農業“大管家”。自動化程度高了,他把更多精力放到了進修上,將學到的技術用于村民向新農人的轉化培養。
“全國各地都有人來參觀學習,我們才意識到曾經的薄弱村真的火了。”徑游村黨委書記謝銀火,用“一個季度一個樣”“發展奇跡”來形容“謝徑安”正在發生的巨變。他還給我列舉了幾樁村里的大事——迎來首個鄉村CEO,成立由浦陽鎮、“謝徑安”三個村和浙江傳化鄉村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謝徑安”聯合黨委,以及馬上要發布的鄉村創夢家計劃,將共同探路村集體與村民致富增收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你過來時有沒有看到我們正在改造的徑游老街?那是我們盤活徑游村11戶閑置用房,鼓勵村民自主創業的新業態實驗地。”未來,三個村的閑置資源都將引進商業,讓鄉村資源變成股權,以分紅、租金等形式增加村民收益,“真正做到村民參與、村民受益。”謝銀火說。
有別于以往政府領航指路、鎮村組團實干、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模式,這一次,“謝徑安”的建設者們,格外強調鄉村的內生動力和共富的均衡發展。“文化和產業兩頭都要好”“村民需要什么,我們引入什么”“即便有天最初的團隊變了,我們相信‘謝徑安’依然能自成體系,永遠年輕。”站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們朝我揮手,繼續這段無悔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