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浙江日報頭版報道“謝徑安·傳化農創村的新質生產力下的蔬菜保供”。
在半年前投產的傳化數字種苗工廠,種苗的生長由數字化系統控制管理。溫度、濕度、光照等關鍵數據,則來自總結優質農戶種植經驗的“大數據訓練”。根據外部環境和生長情況,系統會自動判斷何時通風、加溫或補光,精確到秒。“比方說播種,我們比傳統的人工種植快60倍,而且保證一穴一種。”廠長高素琴說,在這里,一粒番茄種子長成種苗,只需一個月,比傳統種植快了一倍。
傳化農創村還集中流轉了周邊兩個村的農田,建起66個智能種植棚,租種農戶可以“拎包開種”;村里每年約400噸的蔬菜產出,傳化通過“帶貨”包銷……足不出村,就能走完“育繁推”全鏈條。
這兩天,杭州智膳云凈菜工廠在傳化農創村開工,投用后單日凈菜產能可達25至30噸。這意味著一棵蔬菜從田里到銷售的距離,能縮短到500米以內。“過去銷售端往往距離農戶很遠,而現在終端就建在田邊,改變了以往‘先種再賣’的生產方式。”傳化農創村項目負責人認為,村里的優勢不僅在高精尖,更在聚合力,“研發、種植、銷售等環節,聚集在7.5平方公里內,并形成有效閉環”。
要素創新型配置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目前,該村每年向杭州及周邊地區種植戶提供優質種苗2800余萬株,預計可輻射帶動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杭州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透露,從去年6月以來,杭州布局了20個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其中9個都與蔬菜相關,“我們將探索建設更多的未來農場和數字農業工廠,讓‘菜籃子’既穩又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