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浙江衛視《浙江新聞聯播》聚焦傳化科技創新,專題報道傳化集團聯通產業鏈知識鏈,激發技術產品創新力。
報道稱: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傳化集團作為我省一家“老牌勁旅”積極應對。在傳化化學實驗室,企業研發了多年的前紡油劑,即將進入用于航空航天等領域特種化纖紡絲的產業化階段。
老樹要發新芽,是傳化針對市場變化的主動作為。傳化深耕紡織化學品30多年,老產品后紡油劑是拳頭產品,但同行技術也已經成熟。“前紡油劑就是我們老樹發的新芽,技術上已經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也有一系列的產品。”紡化事業部杭州研發中心主任金鮮花介紹,“其實我們壓力也很大,同時,大型的化纖企業也是給我們提出了需求,你們傳化有后紡油劑,能不能開發前紡油劑,我們一起來合作,打破日本、德國的壟斷。”
經過八年研發,傳化突破了前紡油劑,打破了國外行業龍頭技術壟斷的局面。但是面對客戶端不斷涌現的新場景新需求,傳化持續把研發推向深入。在最近的一次試驗中,產品出現發煙量大、結焦等問題,會影響紡絲的質量。為了解決問題,傳化找來位于湖州的一家產業鏈下游企業,雙方一起在聯合實驗室里攻克關鍵難題。
“我們重點在于開發油劑在產品上面的應用,這個是雙方強強聯合,一個更好的合作。”浙江尤夫股份研發中心工業絲研發部部長蔣權說。
聯合產業鏈企業,共同開發新產品,這樣的聯合實驗室,傳化已經建立了數十家,破解了抱合性差、絲條抖動等一系列難題。已經上市的民用領域化纖紡絲產品為下游企業降本近20%,實現了雙方利益共享。但負責研發的王小君發現,與產業鏈企業合作,提高了創新效率,但技術和產品跟著市場跑,總是慢人一拍。
傳化化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小君說:“我們過去更多的是滿足我們當下的市場需求,未來我們會把重心向潛在的和未來的需求投入更多的資源,這樣的話,就需要外部的研發的介入。”
借助外力,挖掘未來需求,傳化以“傳化科技城”為橋梁,牽手科研平臺。浙大科創中心是最早入駐的科研平臺,李如宏博士團隊長期研發鋰電池電解液材料,這也是傳化布局的新產業。眼下,科研團隊正在開發下一代高性能電解液,讓新能源電池的快充可以提升30%,技術行業領先。
浙大科創中心傳化集團創新研究院課題負責人李如宏說:“圍繞他們下一代產品,甚至下下一代產品的開發和研究,可以讓他們企業在這個行業里面,永葆創新力?!?/span>
目前,傳化科技城已入駐企業、研發機構超過150家。傳化每年用于研發領域的投入增速超過50%。老牌制造業企業在加強自主研發同時,正通過產業鏈、創新鏈的互聯互通,用技術創新保持競爭力。
“涉及到卡脖子的,我們通過揭榜掛帥,請外面大的科研機構來做,涉及到未來發展方向,我們通過科研機構與資本采購的方式向市場上要,這樣能夠讓傳化形成整體的科研資源的統籌能力。”傳化集團副總裁姚晨蓬這樣總結。